视频监控

铁路沿线AI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

2025-06-28 21:36:14 yaay04 21

 

铁路沿线AI安防监控系统设计方案

纽脉智能模块化监控箱|天网工程监控箱|智能一体化前端监控箱|雪亮工程监控箱|集成化监控箱|户外防水监控专用箱铁路沿线视频监控方案.pdf

摘要:150KM地方铁路设计的智能化视频监控与入侵预警系统深化方案,聚焦创新性、可靠性与实用性,满足恶劣环境与复杂场景需求

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

1.1 项目背景

地方铁路普遍存在环境恶劣(山区、隧道、高寒/高温)、供电困难(无市电区域超60%)、网络覆盖弱、人工巡检效率低等问题,亟需通过智能化手段解决安全管控难题。

纽脉智能模块化监控箱|天网工程监控箱|智能一体化前端监控箱|雪亮工程监控箱|集成化监控箱|户外防水监控专用箱

1.2 核心需求

- 入侵检测:人员闯入铁路封闭区域的AI识别(人形+人脸)

- 多级报警:现场声光威慑 → 工区处置 → 路局指挥中心联动

- 司机预警:实时向列车驾驶员推送前方轨道入侵信息

- 供电冗余:市电/太阳能/储能混合供电,保障365天连续运行

- 网络健壮性:4G+LoRaWAN+光纤环网三重备份

- 设备集成化:一体化综合杆减少土建与维护成本

 

系统架构设计(云-边-端协同)

纽脉智能模块化监控箱|天网工程监控箱|智能一体化前端监控箱|雪亮工程监控箱|集成化监控箱|户外防水监控专用箱

关键技术实现与创新点

3.1 智能综合杆集成设计(创新点)

模块

功能

技术参数

主杆体

设备承载与供电

高度6-8m,抗风等级12级

AI摄像机

人形/人脸识别

400万像素,-40℃~+70℃宽温,IP68

毫米波雷达

穿透雨雾/黑夜探测

探测距离200m,精度±0.5m

LoRa终端

低功耗数据回传

Class A,通信距离5KM(视距)

LED信息屏

远程警示标语发布

防水等级IP65,亮度自动调节

微气象站

温湿度/风速/雨量监测

数据联动设备保护策略

创新价值:减少杆体数量50%,降低施工成本,提升数据协同效率。

3.2 AI识别与报警联动

雷达+视频-----≥声光报警器-----≥定向语音播报-----≥上报监控平台-----≥判断是否在轨道内-----≥通知司机告警

多级报警策略:

1. 现场层:声光报警+语音驱离(延迟<1s)

2. 工区层:移动APP弹窗+处置任务下发

3. 路局层:大屏地图定位+应急资源调度

4. 司机层:机车终端显示入侵位置距离(如:“前方2KM轨道入侵!”)

3.3 混合供电系统(可靠性设计)

供电方式(单点示例):

供电方式

适用场景

配置要点

市电优先

靠近居民区/车站

加装UPS(续航≥4小时)

太阳能+储能

无电区(占比60%+)

单晶硅板+磷酸铁锂电池(-40℃循环2000次)

风光互补

高山风口区域

小型风力发电机补充冬季光照不足

3.4 韧性网络架构

网络类型

优势

部署方案

4G/5G无线

广覆盖、即插即用

工业级双卡路由器(移动/电信双链路)

LoRaWAN

低功耗、远距离、抗干扰

每5KM部署网关,回传感器数据

光纤环网

隧道内高带宽、低延迟

隧道壁挂式铠装光缆(双环自愈保护)

传输策略:

- 视频流 → 4G/光纤(优先级QoS保障)

- 传感器数据 → LoRaWAN(节省流量)

- 报警信号 → 双通道冗余传输

工程

清单

(按150KM测算)

序号

项目

技术规格与配置明细

单位

数量

部署区域

1

智能综合杆

核心配置:

550

非隧道区

 

 

智能摄像机(400万像素AI识别)

 

 

 

 

 

毫米波雷达传感器

 

 

 

 

 

声光报警器(120dB)

 

 

 

 

 

IP65级杆体(含三级防雷、模块化支架)

 

 

 

 

 

定向语音广播

 

 

 

 

 

边缘计算网关(4G/LoRa/边缘计算/故障诊断、4串口、四网口、(入侵检测/行为分析/设备诊断)

 

 

 

 

 

综合智能电源(直流稳压、防雷、电源监控、故障诊断告警)

 

 

 

 

 

智能设备舱(温湿度、水浸、烟雾、开门报警、加热、除湿、自动风扇、振动、倾斜)

 

 

 

 

 

选配预留:微气象站(温湿度、大气压、风力、风速、雨量、PM2.5、PM10)/LED信息屏/紧急对讲接口

 

 

 

2

光伏储能系统

续航保障:

550

非隧道区

 

 

单点配置:450W单晶硅光伏板+10kWh锂电池组

 

 

 

 

 

共享储能,3点共享储能单元

 

 

 

 

 

智能控制器(支持风光互补)

 

 

 

 

 

阴雨续航≥7天(20℃~60℃环境)

 

 

 

 

 

远程能源监控模块

 

 

 

3

隧道多网融合

网络架构:

200

隧道区

 

 

无线+光网自动切换

 

 

 

 

 

泄露电缆无线网络覆盖

 

 

 

 

 

千兆光纤工业环网(自愈时间≤50ms)

 

 

 

 

 

东西向双光环网结构

 

 

 

 

 

4G无线备份(双卡聚合)+

 

 

 

 

 

LoRa物联网络(传输距离≥3km)

 

 

 

4

隧道边缘智能箱柜

一体化方案:

200

隧道区

 

 

防爆级400万像素摄像机(广角+云台)

 

 

 

 

 

双电源UPS(市电/太阳能接入)

 

 

 

 

 

智能配电柜(智能配电+电涌保护+远程控制+温湿度、水浸、烟雾、开门报警、加热、除湿、自动风扇、振动、倾斜)

 

 

 

 

 

毫米波雷达传感器

 

 

 

 

 

声光报警器(120dB)

 

 

 

 

 

定向语音广播

 

 

 

 

 

告警联动

 

 

 

 

 

边缘计算终端(入侵检测/行为分析/设备诊断)

 

 

 

8

道口预警

摄像头+监控杆+AI识别+语音播报+防护栏联动+智能箱+LED显示+声光报警

30

道口

5

安装施工费

分项报价:

750

全线

 

 

基础施工(立杆/箱体固定)

 

 

 

 

 

设备安装调试(含防雷接地)

 

 

 

 

 

线缆敷设(光纤/电力)

 

 

 

 

 

系统联调(网络+平台对接)

 

 

 

 

 

1年维护保障

 

 

 

6

中心管理平台

系统构成:

1

控制中心

 

 

服务器集群(主备双机+GPU算力)

 

 

 

 

 

AI算法库()

 

 

 

 

 

三维电子地图运维监控

 

 

 

 

 

跨平台联动接口(铁路调度系统)

 

 

 

创新点总结

1. AIoT融合管控

- 雷达+视频+LoRaWAN三重感知降低误报率

- 边缘计算实现隧道内无网络时本地报警(缓存≥72小时)

2. 司机联动机制创新

- 通过铁路专用通信系统(GSM-R/LTE-R)直连机车终端

- 结合列车位置信息动态计算风险距离

3. 风光储一体化供电

- 磷酸铁锂电池-40℃低温自加热技术

- 功率预测算法动态调节设备功耗

4. 智能运维体系

- 平台自动诊断设备故障(如:太阳能板积尘提醒)

- LoRaWAN传输蓄电池电压等关键指标

实施

计划

6.1 试点先行

选择10KM典型区段(含隧道2座+山区3KM+平原5KM)验证系统可靠性,收集数据:

- AI识别准确率:≥95%(白天)/≥90%(夜间)

- 报警到司机端延迟:≤3秒

- 太阳能系统可用性:≥99.5%

6.2 标准化复制

编制《地方铁路智能杆建设规范》,明确:

- 杆体间距标准:平原500-800m,山区300-500m

- 供电配置表:按光照强度分区设计

- 网络选型决策树:根据地形选择主用链路

6.3 商业模式创新

- 能源托管:第三方负责太阳能系统维护,铁路方按年支付服务费

- 数据增值:微气象数据共享给气象局,轨道状态监测数据服务工务段

风险与对策

风险

应对措施

高山雷击

杆体加装二级防雷模块,接地电阻≤4Ω

冬季电池容量衰减

电池仓填充保温材料,启用恒温加热系统

野生动物触发误报

AI模型加入牛羊等动物识别过滤库

隧道内设备潮湿失效

选用超疏水涂层外壳,箱内放置吸湿剂

 

综述

本方案通过云边端协同架构、多模态感知融合、韧性网络设计,实现150KM复杂环境铁路的全天候智能防护,降低安全事故率90%以上,为全国地方铁路提供可复用的技术范本。


联系电话:13903063919